高俊宏 Kao JunHonn
《廢墟影像晶體計畫:十個場景》, 2013
亞洲藝術雙年展
高俊宏以在地歷史縱深的視角展開《廢墟晶體影像計畫》,意義在於親身駐點的營居,並依據該處曾有的舊照片為摹本。在牆上進行素描,或安排人物的演出,是現代台灣從殖民時期到後殖民的轉印浮顯,在攝影影像與文字的互文存證下,展現其間遭忘卻、被扭曲的遺跡事物。此計劃邀請觀者去記取、探訪十個地點的歷史反思。在本屆國美館「亞洲藝術雙年展」的展出中,藝術家以live art的親身演出,橫跨紀錄、行動、訪談、劇演與攝影,從個人的體悟到與他人相聚的社會實踐,展現了感知強度與這個計畫豐富的美學面向。
入圍理由
以深具在地歷史縱深的視角而展開長期的地理踏查,《廢墟 晶體影像計畫》的意義在於親身駐點的營居,並依據該處或曾有的舊照片為摹本在牆上進行素描,或安排人物在廢墟現場的演出,是現代台灣從殖民時期到後殖民的轉印浮顯,在攝影影像與文字的互文存證下,拾起其間遺落的、受傷的、遁入過往而遭到忘卻的遺跡事物,邀請觀者去醒覺、甚至去探訪這一系列地點的歷史反思。饒富意義的是在本屆國美館「亞洲藝術雙年展」的展出中,高俊宏以live art的親身演出,這裏的歷史感橫跨紀錄、行動、訪談、劇演與攝影等諸多形式,從個人的體悟到與他人相聚的社會實踐,展現了感知強度與這個計畫豐富的美學面向。 (主筆委員/陳泰松 )
關於作品
高俊宏以在地歷史縱深的視角展開《廢墟影像晶體計畫》,以台灣直接、間接受1980年後經濟自由化因素造成的廢墟作為場所,以相關的歷史影像作為基礎。意義在於親身駐點的營居,並依據該處曾有的舊照片為摹本。其方法論是以「現場踏查」、「檔案發掘」、「歷史照片」、「重繪」、「重演」的概念下作為開展。其最終目標,是透過身體勞動、美學感知所交錯出來的場域,重新投射新自由主義在台灣的相關問題。目前進行了10個場景,其他場景仍進行中。作品包括錄像「利豐礦場的折射」,創作者自己不斷穿、脫73件廢墟裡撿回來的衣服,透過行為錄像的方式,呈現台灣最後一個因為新自由主義之一的WTO關廠的礦坑。在2013年國美館「亞洲藝術雙年展」的展出中,藝術家以live art的親身演出,橫跨紀錄、行動、訪談、劇演與攝影。